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 战略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贡献

来源:徐华清,柴麒敏,李俊峰     时间:2015-06-30

中国政府发布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展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至2030年的低碳发展蓝图,也展示了中国政府对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负责的自主、自信与自强。

一、低碳转型:维护气候安全的贡献

首先是推动经济低碳转型,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大幅提高经济效率,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十一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约为21%,经过努力“十二五”预计可达到19%左右。今后三个五年计划的下降幅度仍要保持在18%-19%,这意味着中国碳强度下降率将连续25年保持年均3.6%-4.1%,这样的下降速度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

其次是加快能源低碳转型,以极大力度部署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中国2005年和2014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分别为7.4%11.2%,消费量分别为1.94.8亿吨标煤。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其消费量将达到13亿吨标煤,分别为2005年和2014年的6.7倍和2.7倍,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将连续25年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速。

三是提升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综合生态服务能力,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中国2014年森林蓄积量相比于2005年增加了21.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增加了2160万公顷,相当于13个北京市或接近1个英国的国土面积。中国是目前少数几个提出量化碳汇目标的国家,到203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预计森林碳储量将增加25.5亿吨。

根本目标是实现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到峰值。预计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时人均GDP水平约为1万美元(2005年不变价),而美国和欧盟达到峰值时的人均水平已经分别超过4万美元和2万美元(2005年不变价),达峰时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约为8.6吨左右,而美国、德国和英国达峰时的人均水平分别超过19.5吨、14.1吨和11.3吨。

二、低碳发展:寻求绿色增长的动力

首先是有效增加低碳发展投资,提高绿色产品供给。中国“十二五”期间全社会新增节能投资预期将达到2.7万亿(2010年不变价,下同),新增低碳能源(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投资则将达到3.1万亿。预计到2030年,两大领域累计投资将突破41万亿,对GDP的贡献率将超过16%

其次是有效增加低碳产业就业,推动绿色制度创新。中国“十二五”期间全社会预计新增节能和低碳能源领域就业人口1400万人,预计到2030年,仅上述两大低碳发展领域的就业规模就将达到6300万人。随着低碳产业体系的逐步形成,社会低碳创新的动力正在被孕育和唤醒。

三是有效构建转型倒逼机制,发挥绿色协同效应。气候变化问题与当前经济、能源和环境等发展困境同根同源,低碳发展必然成为经济转型、能源革命和生态保护的战略选择。低碳发展还有可能带来大众消费模式的改变,减少人们活动的碳足迹,提高生活方式绿色化水平,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态文化。

三、低碳治理:构建合作共赢的制度

首先,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是最终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国际气候制度的核心也应是促进各国低碳转型的良性竞争而非对抗机制。2015年即将确立的新气候制度要着眼于推动世界低碳发展的潮流,形成新的竞争机制和规则,变挑战为发展机遇。

其次,各国应当基于各自的国内优先发展目标及经济社会效益制定其自主决定的国家贡献,“我们自己要做”是最好的制度动机。各国基于自身效益制定的目标具有更为坚实的实施基础,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各国目标的切实履行,从而为充满争议的法律形式问题寻找一个新的出路。

最后,各国应该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角色和贡献,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扮演的始终是积极的建设者。中国敢于主动释疑解惑、充分沟通、了解关切,自去年以来,中国先后与美国、印度、巴西、欧盟等发布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展现了亲诚惠容、互利共赢的积极建设性姿态。

 

【字体: 】 【 打印】 【 关闭
【相关报道】
网站地图 | 访问分析 | 免责声明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 2013 版权所有 京ICP 备130209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5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