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_华沙 > 新闻报道

“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 边会在中国角举行

来源:主站     时间:2013-11-18
  
  11月18日, 由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举办“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主题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华沙会议中国角成功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出席并致辞。   解振华在致辞中指出,“媒体的批评是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最大的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措施和中国正在做的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非常一致的。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全人类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我们必须这么做。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在致辞中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环保、低碳发展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活动,向国内外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成就。苏伟透露,中国官方将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传播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探索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气候变化事业。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文步高在发言中指出,新闻媒体在其后传播中至少扮演着三种重要角色:第一,是传播气候变化信息、普及气候变化知识的“讲解员”;第二,是解读政策、报道行动、展示成果的“广播员”;第三,是促进社会各界强化意识、履行职责、兑现承诺的“督导员”。他指出,近年来,国内媒体以培养公众低碳意识、传播低碳发展国际经验、倡导民众低碳生活等为目标的“气候传播”开始渐成气候,锻炼成长了一批气候变化专家型记者。   在随后的经验分享环节中,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战略处处长田成川以“中国低碳日:美丽之梦 全民行动”为题,介绍了中国政府2013年举办的首个“全国低碳日”系列活动的相关情况。他表示,气候传播对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次边会请气候传播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对加强中外媒体间气候传播与交流将产生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提出了信息到达率、知识理解率、意见接受率和行动参与率这四个气候传播的评价指标。他表示,新闻媒体要使自己传播的气候变化知识能够让公众理解和把握,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影响力。要用公众愿意听、听得懂、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气候传播,要善于把那些专业性术语变成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进行传播。   在会上,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记者和多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国际组织代表、NGO组织成员、高校、科研机构代表也介绍和分享了各自的气候传播经验和心得。   
【字体: 】 【 打印】 【 关闭
【相关报道】
网站地图 | 访问分析 | 免责声明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 2013 版权所有 京ICP 备130209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58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