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和国际能源署在京联合举办了《世界能源投资展望》报告研讨会。《世界能源投资展望》是国际能源署于6月3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在系统分析现有能源投资形势的基础上,对未来能源投资的规模、领域和模式等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特别对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范围下的能源投资需求进行了量化评估。会议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邹骥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出席会议并致辞,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蒂·毕偌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人民大学、国家电网动能经济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和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驻华使馆的官员参加了研讨。
法蒂·毕偌表示,《世界能源投资展望》是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年度报告下的2014年特别报告,系统分析了从现在到2035年在现有政策情景和实现2℃全球温控目标情景下化石能源、电力、能效等能源领域的投资需求。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35年,全球能源累计投资需超过48万亿美元,其中约40万亿美元为能源供应投资,约8万亿为能效投资。在40万亿能源供应投资中,约有23万亿美元将用于化石燃料开采、运输和炼油投资;约有10万亿美元用于发电投资,其中可再生能源(6万亿美元)和核电(1万亿美元)等低碳发电投资将占到近四分之三;还有约近7万亿美元用于输配电投资。近三分之二的能源供应投资(25万亿美元)将发生在新兴经济体,投资重点区域会从中国向亚洲其他部分、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展,但是老化的基础设施和气候政策也给经合组织国家带来了投资需求;在8万亿美元能效投资中,90%将用于交通和建筑行业,且欧盟、北美和中国的累计投资将达到总量的三分之二,发展中国家的能效投资将超过3万亿美元。2014至2035年,中国累计能源供应投资需求为5.7万亿美元,能效投资需求为1.6万亿美元。
报告估计,要使全球实现2℃温控目标,2014-2035年的累计能源供给投资和能效投资需达53万亿美元。其中,累计能效投资将从新政策情景下的8万亿美元增加到14万亿美元,从而使得2035年的能源需求在新政策情景的基础上下降约15%。为实现2℃温控目标,到2035年,低碳电力供应投资和能效投资将需分别达到2013年的3倍和8倍。到2035年,低碳能源供应投资将升至每年近9000亿美元。在实现2℃温控目标情景下,中国2014-2035年累计能源供应投资需求为6.2万亿美元(2012年不变价),能效投资需求为2.5万亿美元。
苏伟司长在致辞中表示,《世界能源投资展望》报告从投融资的角度,在分析现有能源领域投资流向、分布和规模的基础上,从2℃全球温控目标出发,对未来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的投资需求和路径进行了系统、全面、量化的分析和预测,为探索如何为完成全球温控目标、落实公约要求的投融资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苏伟希望国际能源署加强与包括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在内的中国研究机构和智库的沟通交流,继续为中国的低碳发展出谋划策,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邹骥副主任表示,报告是近年来国际能源署围绕2℃全球温控目标推出了一系列报告之一。此前推出的《重绘能源气候版图》、《能源技术展望》等报告分别分析论述了2℃温控目标下全球能源的低碳发展路径和实现路径的技术选择。本次报告则从实现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的资金需求和投融资模式的角度入手进行了深入分析。该报告使国际能源署最终完成了对2℃全球温控目标情景下全球未来能源体系低碳发展路径的全方位描述,完整地展示了从落实2℃温控目标出发,到2035前能源体系低碳发展路径,再到低碳能源发展的技术和资金需求的思路主线。报告中提出的按照现有投资趋势无法达到实现2℃温控目标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巨大的投资资金缺口,公共部门政策措施和激励对保障未来清洁能源投资仍占有核心地位等重要结论将对全球能源战略规划、气候变化谈判等相关领域的决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